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0年06月12日

九山村民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马龙

太子山怀抱的和政县,

党的政策们干散(很好);

上山下洼的入户着忙,

扶贫干部劲给圆(足);

回头看来不返贫,

脱贫攻坚的收官年……”

这首花儿道出了九山村群众脱贫摘帽后的心声。

九山村位于和政县罗家集镇西南部,全村11个社,236户1164人,散居在一沟两梁上,是该县的贫困村。近年来,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照耀下,该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在用足用好国家普惠政策的同时,根据村情实际和村民意愿,采取个性化帮扶措施,让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庄美了,村民的钱袋子鼓了、活得有精神了……

6月9日,记者来到九山村,站在村口放眼望去,这个小山村掩映在群山绿树间,显得格外秀丽。“这个村家家户户都有外出务工人员,仅今年整户外出从事餐饮行业的就有35户。”罗家集镇人大主席、包村干部马吉元介绍说,目前,全村有外出务工人员458人,主要在江苏、浙江、上海、厦门等地从事餐饮业。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

吊地湾社的马国海是该村2013年确定的建档立卡户。以前,他在临夏市折桥湾一农家乐打工,妻子种6亩地,全家7口人的生活靠夫妻俩微薄的收入维持。2016年,镇上根据马国海的实际情况,动员他参加牛肉拉面技能培训,并鼓励他贷了4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在江苏南通开了一家拉面馆,当年就实现了脱贫摘帽。“现在,马国海全家人都在南通开饭馆,一年下来最少能挣七八万元。”马吉元说,为壮大劳务输转产业,该镇以增强贫困农民“造血”功能为目标,重培训、强引导,拓宽就业创业和家庭增收渠道,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至少能掌握一门实用技能。

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在家里不能外出的靠什么增加收入?面对这一实际,该镇大力引导留守人员发展畜牧养殖业,实现多条路增收。

“她丈夫在外打工,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搞牛羊养殖,现在她家牛存栏15头、羊50多只,是村里的养殖‘明星’!”马吉元口中的这个“明星”,就是该村建档立卡户马奴给。

来到马奴给家中,只见整洁的两个标准化养殖棚内牛羊悠闲地吃着草料。“4月份我卖了20多只羊,挣了8000多元,再过几天这六七只羊也能出栏了。”刚给牛羊添完饲草的马奴给指着即将出栏的几只羊,笑呵呵地说。

马奴给想通过搞养殖改变家庭生活状况,但一直苦于没有资金,帮扶干部入户走访中,得知她有这一意愿后,帮助她贷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落实了1万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圆了她的养殖梦。“我能走到这一步,除了党的好政策之外,更离不开帮扶干部的关心帮助,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马奴给谈及自己的感受时眼中噙满了泪花,“今年我又申请了10万元的创业贷,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让我们家的日子过得更好。”

马国海、马奴给只是九山村脱贫户的一个缩影。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始终把发展壮大富民产业作为突破口,在“精”字上寻良方,在“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破难题,在“细”字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劳务、养殖、种植业,让一个个贫困户“摘帽”,高质量实现了整村脱贫。

--> 2020-06-12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42323.html 1 九山村民的幸福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