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镇祁家村位于临夏市西郊的城乡结合部,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12亩,全村青壮年务工人员较多,主要从事服务业、运输业、建筑业、餐饮业等。
村民马么昂一家6口人,她的小儿子手部三级残疾,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孙子患有脑瘫,高额的治疗费用常常使全家人愁眉不展。
去年,政府提供了1.5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帮助马么昂一家盖起了新房。房子建好后,家具和门窗一直没钱置办和安装。帮扶干部入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帮扶单位市民政局出资5000元、村第一书记拿出3600元工作经费,帮他们换上了新沙发、灶柜,安装了门窗、护栏,村上还给她家的老房子做了防水处理。住的问题解决后,帮扶干部又为马么昂一家申请了一类低保,并为马么昂的孙子争取了每年2400元的护理费和患病补贴。
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但马么昂一家也在努力改变贫困状况。她的老伴马仲夫是一名退伍军人,平时靠收集贩卖旧家具、旧电器谋生,他赚的钱加上优抚金、养老金,一个月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这是我刚收购的旧电动车,卖掉后大概能赚200元呢!”记者在采访路上遇到马仲夫,他正骑着电动车回家。
“儿子和儿媳在市郊卖菜,每个月收入2500元左右,最近拿到1万元菜单式扶贫资金,他们正考虑扩大卖菜规模。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们全家人现在吃穿住不成问题,就等着多赚点钱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马么昂说。
村民祁小红的丈夫在粮油市场装卸货物,她的儿子在帮扶干部的动员下,到合作市运输企业打工,去年她家还贷到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我家早在2015年就脱贫了,现在要用这笔贷款做点生意,过更好的生活。”问到这笔资金的用处时,她自信满满地说。
“这个房子是2017年新盖的,当时政府补助了8000元。”72岁的祁克力木老人精神矍铄,看到记者一行,他一边拉我们进屋,一边介绍着他的新房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帮扶干部的动员下,他的儿子现在南京从事运输行业,每月工资有5000元,“等我儿子再攒些钱,就开个牛肉面馆,到时候我也去大城市转转。”他开心地说。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三类重点户,采取政策调整、挂牌作战等方式,积极联系劳务办,帮助未就业人员及早就业。”驻村工作队队长崔永豹说,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群众解忧纾困,让祁家村早日迈上脱贫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