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19年01月29日

寺庄村的“脱贫密码”

一条条水泥路、一座座养殖大棚、一栋栋新民居、一张张幸福笑脸……走进临夏县麻尼寺沟乡寺庄村,你会深深感受到这个贫困村这几年来的美丽嬗变。

位于临夏县南部川塬区的麻尼寺沟乡寺庄村是该县109个贫困村之一。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多项措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从2013年建档立卡户197户、873人,到目前减贫171户、93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49%,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69元。从深度贫困到如今的美丽嬗变,是精准扶贫政策引领寺庄村驶入了脱贫快车道。

今年48岁的拜吾德是该村的贫困户,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羊圈里喂羊。他告诉记者,他家里共有7口人,过去,家里只有他一个劳动力,今因身患疾病,不能外出务工。看着村里的其他人一个个都发展了起来,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凭着自己牛羊养殖的经验,便和妻子商量,申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修起了羊圈,搞起了养殖。

“党和国家的政策好,给我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款,现在,我羊圈里的羊已经达到70多只了。我还领到了危房改造补助,修起了西房。前一段时间,我又领取了1.5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以后,我要扩大羊圈,争取早点脱贫致富奔小康。”拜吾德信心满满地说道。

先输血,再造血。从前的寺庄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文化程度低,致富技术仅限于种植业和分散养殖,可谓是“一穷二白”。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以“产业扶持发展”为主要扶贫方式,积极争取扶持项目,不断发展特色养殖,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牛羊、獭兔等养殖,采取“产业扶持合作社+獭兔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伊海牛羊育肥公司+农户”的减贫带贫机制,将204户、1030人全部入股到村级产业扶持合作社,让贫困户多渠道、多方式发展生产,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实现多渠道脱贫增收。

“我们伊海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带动100户贫困户在这里务工,其中有20多户为特困户,他们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我们也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分散养殖,并进行技术指导、采购和销售的把关。在我们合作社养的牛羊,如果能卖好价钱就卖出去,卖不上价钱的话就由合作社进行收购,不会让老百姓吃亏;在技术指导、饲料订购方面,我们积极联系防疫人员进行协助和指导。”合作社负责人马一奴四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如今,村级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老百姓调整产业结构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临夏县麻尼寺沟乡寺庄村以“产业扶持发展”为主要扶贫方式,积极争取扶持项目,不断发展特色养殖,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牛羊、獭兔等养殖,在发展中找到了“脱贫密码”。现在,寺庄村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十足。

--> 2019-01-29 本报记者 马霞 乔栋明 通讯员 王生红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5701.html 1 寺庄村的“脱贫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