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县胡林家乡何家村党支部书记马学忠违规套取危房改造项目用于胡林家村村道建设及村委会维修,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违纪资金被收缴。”
“康乐县鸣鹿乡胡麻沟村监委会主任何林祥违规享受危旧房改造补助金12000元,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免去其村监委会主任职务,违纪资金予以退缴。”
“永靖县新寺乡民政助理员窦红林私自支取15户群众城市低保金25300元,据为己有,被给予留党察看二年和撤职政务处分,侵占资金予以收缴。”
……
扶贫领域的“苍蝇”一个个倒在了纪检监察机关的拍子下。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是党中央交给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2018年,全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政策落实、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和干部作风,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证。
强化廉政警示教育
筑牢拒腐思想防线
加强纪律建设,思想教育是基础。临夏州通过警示教育、讲党课等形式,持续开展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守住红线、把牢底线。州、县市党委“一把手”亲自主持召开警示大会,州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先后在州级和县市讲党课,教育党员干部把自己摆进去,不当党风廉政建设的旁观者,把“未病”当成“有病”防。为切实扩大警示教育面,让警示教育不留死角,把扶贫领域典型违纪案例编写成反面教材,以警示教育会议的形式在全州1204个村(社区)通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收到了良好反响。同时,加大通报力度,对扶贫领域典型违纪问题,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多层次、全方位地的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全年共通报曝光24起。
“以前总觉得腐败离我们很远,通过典型案例才知道,腐败就潜伏在我们身边。这种形式的警示教育十分及时,让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该干,什么事不该干,今后我们一定要珍惜手中的权,切实为老百姓办好事。”一位村干部说。
创新监督执纪方式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吃拿卡要、贪污截留……近年来,扶贫领域出现的一些腐败问题严重吞噬着群众的利益。针对这些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零容忍”,持续保持高压态势,紧盯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决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问题。对扶贫领域问题线索的‘特事特办’和‘高看一眼’,凡是涉及扶贫领域的信访举报,一律批办不暂存;凡是涉及精准扶贫的问题线索,一律进行初核了解;凡是反映集中、问题突出的,一律挂牌督办,全年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06件,处理278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238人,问题查处数、处理人数、党纪政务处分人数同比增长203%、196%、171%。
“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查处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得益于顶层谋划和高位推动,我们把专项治理纳入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点任务推进落实,主要领导担当‘施工队长’职责,对阶段任务亲自部署、线索办理亲自安排,极大地加快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查处效率。”临夏州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唐磊介绍说。
强化日常监督
严格核实问题线索
“2018年,临夏州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2541件次,处置反映问题线索2251件,同比增长75.3%;立案750件,同比增长39.2%;处分党员干部994人,同比增长52.2%;全州共开展谈话1697次,询问271次,查询283次,调取353次……”
这一系列高幅度增长的数据,是临夏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强化监督的具体反映。
监督没有捷径,唯有常盯紧盯。加强纪律建设,不只是严惩腐败,还要不断强化日常监督,临夏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被监督单位业务特点、权力运行流程和廉政风险点,通过明察暗访、深度谈话、随机抽查等方式,不断强化日常监督。仅从州审计部门报送审计报告中,就梳理出扶贫领域问题线索8件,初核了结1件,立案查处7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3人,组织处理340人,追缴违纪资金1419.19万元。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制定下发《临夏州脱贫攻坚容错纠错实施办法》,正是州纪委监委强化日常监督的有益探索,既严查违纪违规的问题,也支持干事创业的干部,对受到诬告陷害的澄清正名,为敢于担当的撑腰鼓劲,激发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干事创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