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分队成员在大河家镇保安腰刀制作现场采访非遗传承人冶洒力海。
1月13日至16日,甘肃日报社“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名记者走基层采访团第一小分队记者走进我州东乡县和积石山县,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挖掘,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下了一个个鲜活、难忘的瞬间,讲述了我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示出了临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谋发展的精彩画面。
“选择出发,便只顾风雨兼程。”第一小分队队长、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是这样说的,的确,大家也是这样做的。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在积雪层层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在大山深处的扶贫车间,在山间的农家小院……处处都能看到记者们采访的身影。一路走来,表达最多的是对临夏发展变化的惊叹和对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敬佩。
小分队采访的第一站选择在了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来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从此“布楞沟”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采访团自然不会错过这次实地采访的机会。
在布楞沟村的新农村,大家围绕在村党支部书记陕斌杰的周围,听他讲述这几年布楞沟村的变化和党的优惠政策在这里生根发芽。听完陕斌杰的讲述后,大家意犹未尽,纷纷用相机记录下眼前的新变化。
甘肃日报社首席摄影记者郁婕说:“我是摄影记者,我的工作是发表图片新闻,以前我来临夏参加过东乡县杏花节的活动,时间仓促,没来得及好好了解临夏。
这次我们深入到东乡县和积石山县,看了一些扶贫车间和扶贫项目,我的感触特别深,我要用镜头,把这里发生的一个个动人故事传播出去,讲给全国人民。”
兰州晨报的首席记者李辉说:“通过这两天在东乡县的采访,我们看到村民在扶贫车间上班或入股养殖业,走出一条自己的脱贫路,让人感到群众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让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培育是前提。在积石山县青丰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们看到该合作社积极响应“三变”改革,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动员151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种植中药材,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全县的脱贫致富起到引领作用。
小小的合作社,凝聚起群众的智慧和汗水,就能汇聚无穷的脱贫力量。记者们纷纷为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点赞,为合作社的负责人董赛里木点赞。大家对合作社经营新模式产生浓厚兴趣。“中药材苗木怎么解决?”“销路怎么样?”“如何进行进一步深加工?”这些都是他们关心的问题。
“积石山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培育等方面有很多可宣传报道的亮点和特色,有很多故事值得我们深入采访和挖掘,希望通过此次采访,把积石山县在脱贫攻坚中的有效做法宣传出去。”每日甘肃网记者安东说。
采访团来到该县大河家镇工业园区,看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安腰刀的省级传承人冶洒力海正在现场制作保安腰刀,大家兴趣盎然,“咔咔”的拍照声此起彼伏。
在详细采访了冶洒力海后,兰州晨报记者田蹊说:“以前听说过保安腰刀的故事,一直想进行深入采访取些镜头,此行终于如愿以偿了。”
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为临夏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点赞。每到一处,都被我州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干事创业的热情所感染。
“这次采访,让我对临夏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临夏州作为‘三区三州’贫困地区,这里的发展牵动着甘肃千千万万干部群众的心。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后,临夏州在民族团结、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诸多亮眼的成绩。作为媒体记者,每当走进贫困户家里,每当站在基层干部身边,我们都会深切体会到:这些看似寻常的变化,都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级干部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更离不开全州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般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奋进的努力。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自己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将当地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记录下来,让新临夏的好故事走得更远,让新临夏的主旋律唱得更响。”洪文泉说。
经过深入的采访,记者们对临夏这片土地的认知从最开始的新奇变为惊叹与钦佩,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大家在采访过程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文字、图片、视频等第一时间进行发布。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帧帧鲜活的镜头,着力打造专属视、图传播矩阵,以高水平影像、独特新闻视角,集中推介了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报道,纷纷为“大美临夏”点赞,向全国展示临夏发展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