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的201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开班,国内相关领域的16位专家、学者对我州60名相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临夏砖雕和永靖古建筑修复技艺传承人等开展了为期30天的专题培训。
培训中,16位专家、学者针对临夏砖雕和永靖古建筑修复技艺等,开展了非遗传承与保护、非遗公约解读、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中国古建文化、非遗视野下的民族民间艺术、中华传统手工艺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此次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西北民族大学开展了理论培训,第二阶段在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第三阶段到山西省和安徽省考察学习古代建筑、砖雕文化遗产及发展现状。
在临夏培训期间,记者就砖雕和古建筑修复技艺产业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等,采访了201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咨询专家、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牛乐。
记者:请您谈谈临夏砖雕和永靖古建筑修复技艺产业的发展现状。
牛乐:砖雕是临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也是由河湟地区各民族共同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靖县的古建筑修复技艺在全国享有盛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06年,临夏砖雕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永靖古建筑修复技艺被列入“传统技艺”类别中,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国内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整个西北地区,古建筑修复、公共场所的古建筑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永靖古建筑师傅来承担的。这些古建筑师傅能够承担汉族、回族、藏族及各民族的古建筑工作,临夏砖雕其实是古建筑的一个装饰部分。所以说,临夏砖雕和古建筑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当代以后,临夏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砖雕生产厂、生产地,也是最大的砖雕文化传承地。尤其是近年来,我们搞文化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临夏砖雕和古建筑行业成为精准扶贫、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
记者:临夏砖雕和永靖古建筑修复技艺产业在发展中,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牛乐:临夏走砖雕、古建筑发展的路子,很适合当地的地域环境和文化环境,发展这个产业肯定是走得通的。当然在产业发展当中也会相应的遇到一些问题,也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说,临夏砖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面临着两个相互需要协调发展的问题。第一个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需要保留、保存,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及它的精髓;第二个是把它纳入产业化的发展轨道,我们需要在文化内涵、题材,尤其是工艺和技术方面要不断地进步,获得更大的提升,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需要积极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创”方针,不仅要创新性发展,还要创造性转化。比如,我们传统的临夏砖雕,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大,因为早期的临夏砖雕在寺院等宗教建筑方面使用比较多,在题材上不雕刻人物,现在市场扩大发展以后,有许多场所需要人物的雕刻,人物雕刻水平低是临夏砖雕的一个短板。由于创业和设计人员缺乏,临夏砖雕与其他地方的砖雕比起来,题材上、主题上、表现手法上比较平淡,缺乏创新性;如何引进一些新技术,使这项工作更科学、更有效率、更环保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次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就是按照文化部非遗司提出的“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要求,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让临夏广大的从业者和传承人提高文化素质,开拓眼界,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记者:请您谈谈临夏砖雕和永靖古建筑修复技艺产业发展的前景。
牛乐:河湟古建是以明清官式古建为基础,在西北多民族文化环境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地方建筑流派,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砖雕(装饰)是明清以来古建与土木建筑最为贴合的一个装饰形式,河湟古建和砖雕文化是融为一体的。中国国内有很多砖雕流派,例如山西砖雕、京津砖雕、安徽砖雕、苏杭砖雕、闽南砖雕、广东砖雕等,都享有盛名。但临夏砖雕近些年以规模化的生产闻名,目前,也只有临夏拥有如此大规模的砖雕生产厂家,而且还在持续的发展当中。临夏砖雕的发展,跟西北地区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西北地区,砖雕和古建筑结合的形式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也成为西部各民族共同接受、共同欣赏的一种文化形式,所以待开拓的市场潜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