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19年01月09日

春风扑面来

《人民日报》刊登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 引水修路产业兴增收致富日子红》报道在全州引起强烈反响

1月7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像春风一样,迅速吹遍河州大地,人们奔走相告——“我们的布楞沟村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了!”临夏干部群众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争相传阅查看《人民日报》,畅谈布楞沟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这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引水修路产业兴增收致富日子红》报道,是《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系列的开篇。

这天,全国众多的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均在第一时间全文转载。

这天,几乎所有临夏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这条消息刷屏了——人人分享,人人为家乡点赞!

随后,本报中国临夏网、微信公众号全文转发了这篇文章。1月8日,本报头版头条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

“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这是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翻山越岭来到布楞沟村,入户看望困难群众时留下的殷殷嘱托。

当时的布楞沟,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沟壑纵横,一度是东乡县最偏僻穷苦的村。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这些都是布楞沟村贫困的症结所在。2012年底,布楞沟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6%,全村68户,低保户就有52户。

五年来,临夏州各级党政组织、干部群众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为布楞沟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努力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如今的布楞沟村引来了水、修通了路,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2014年底,实现整村脱贫。2017年底,人均纯收入增长到6156元。

“新年伊始,《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东乡县布楞沟村发展变化的大型报道,这是今年《人民日报》报道的第一个地方省份新闻头条,也是临夏州第一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篇幅之大、分量之重前所未有。

这篇报道,既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贫困地区的关怀厚爱,也是对我州脱贫攻坚工作的肯定认可,极大地鼓舞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建设幸福美好新临夏营造了良好的與论氛围,为我们进一步搞好新闻外宣工作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州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这篇报道,引起了许许多多临夏人的关注,也激发了人们的感激之情。“看了这篇报道,我们对党中央、对习总书记的爱戴之情油然而生,是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关心关爱,让我们东乡一个个小山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长期在东乡工作的一位老干部深情地说。

奋战在东乡县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们通过《民族日报》等各种信息平台阅读了这篇文章。在这篇报道中,提到了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党支部书记陕斌杰、布楞沟油馃馃扶贫车间负责人马娟,他们激动不已。

陕斌杰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布楞沟能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这让我感到很惊喜,看着《民族日报》转载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党中央和习总书记对我们东乡人民的无限关爱,不少同事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

马娟激动地说:“我虽然在遥远的美国考察学习,但我第一时间知道了布楞沟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中还刊登了布楞沟村油馃馃扶贫车间,那种喜悦无以言表。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民族特色食品‘花馃馃’产业做强做大,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致富,让习总书记放心。”

这篇报道让每一个临夏人备受鼓舞。州妇联马海霞、共青团临夏州委马常俊、临夏市东区办事处马耀宗等人,从各自的工作实际,说喜悦之情,谈深刻感受。马海霞说:“《人民日报》刊发的专题报道中说到了扶贫车间,受益最大的是妇女。我们要为办好更多的扶贫车间而努力。”马常俊说:“《人民日报》刊登的马达五德是临夏州青联委员,也是全州青年致富带头人,我们要把他的事迹宣传好。”马耀宗说:“这篇报道,为我们树立了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榜样……”

东乡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篇报道像春风一样温暖,给东乡的脱贫攻坚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省委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起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磅礴力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 2019-01-09 本报记者 马丽亚 赵淑娴 《人民日报》刊登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 引水修路产业兴增收致富日子红》报道在全州引起强烈反响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5051.html 1 春风扑面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