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紫
社区设立了一个便民服务点,50岁以上居民可以去换领第三代社保卡,我兴冲冲地去了。这是我第一次因为年龄享受到优待。
“你有50岁了?”网格员见到我略有些吃惊。
“都56了!”我听了十分受用。年过半百之后,不知不觉有了一些女性化癖好,听到别人将自己年龄猜小了,心里就会窃喜。
有位名人说,他第一次发现自己老了,是在某个深夜。他起夜回来后,猛然发现床上躺着个老太太,那老太太竟是自己老婆。我比妻子大10多岁,目前还没法从这个方向察觉自己老了。然而正因为年龄差,不少邻居多年来一直热衷于探查我的年龄,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我属猴!”每每被他们旁敲侧击地问,又岔不开话题,我便只好实话实说。我爷爷那辈人都喜欢自报属相,几秒钟就能算出彼此的出生年份。到了我们这代不行了,属猴是哪年?一时间没几个人能想明白。其实,用手机搜索一下就能知道,但他们又缺乏严谨查证的科学精神。就算个别人查明白了,也拿不准我到底是56岁还是长得老相的44岁。
人老了,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为老不尊”。我身边就有不少老人,并没有因为岁数大而获得年轻人的尊重。好在与晚辈的交往中,目前为止我还算成功。他们虽然谈不上尊敬我,起码不讨厌。
在我们家,大哥是严父,和大侄儿之间极少谈心,关系形同《红楼梦》里的贾政和贾宝玉。二哥貌似开明,效仿西方人,放任小侄儿从小直呼他的名字,以示父子平等。然而这只是形式主义而已,如今小侄儿已经30岁了,二哥依然事无巨细,教导他应该这么做、不能那么做。小侄儿自然不胜其烦,想尽办法减少与他见面。
民间有句俗语:“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听起来透着势利,却很实在。打工人都知道,老板或上司最喜欢说“业绩说话”。如果你年纪一大把了,此生一事无成,这种状态下经常指导晚辈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在他们眼里无异于演喜剧小品。你自己都干啥啥不成,你说的那些大道理能管用吗?
我尚有自知之明,知道没什么成功经验可以分享给晚辈,所以总是以共同探讨的姿态与他们交流。虽然年龄悬殊,成功路上我们却都是小学生,彼此是“同学”。明明没有什么资本,硬要挟年龄自重,那岂不是自取其辱?
几年前听到那首《当你老了》,还觉得是在说一件很遥远的事情。随着年历换过好几本,老已经近在眼前。不管愿不愿意,只能坦然接受现实,尽量去演好人生的压轴戏。
——摘自《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