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列诸峰映晚晴,遥瞻独讶玉峥嵘;
风从谷口吹来冷,泉自山腰吐出清。
露骨四时石带翠,藏阴六月雪堆琼;
仗尔年年防夷夏,胜似长河万里城!
这是明代嘉靖年间临洮府通判刘承学所作《河州八景》之《青山萃玉》,写的就是河州境内的太子山。太子山以其巍峨挺拔、险峻雄奇为人们所赞叹,也为历代的文人雅士所吟咏,从而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刘承学的这首便是其中较为别致的一篇。
刘承学(1492-1556),号龙洋,山东寿光人。据《刘氏祖谱》记载:承学二十五岁始立志读书,于嘉靖十年(1531)考中辛卯科举人,后任临洮府通判、商州知州,诰赠中宪大夫。生有六子,均有功名。另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嘉靖二十五年(1546)时任陕西临洮府通判的刘承学发现此前地方硕儒吴桢所撰的《河州志》遗稿后,即对这部河州历史上的首部志书进行了“再三阅读”,对其大加赞赏;随后,刘承学主持并参与修订、校勘该志,使其得以刊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吴桢著、黄选平审、马志勇校的《河州志校刊》。要想了解明朝嘉靖以前河州的历史,这是唯一的地方史料。临洮府即现在临夏州。
河州历史上为宦者不少,而一任届满卷铺盖走人之后,能留存著述且为世人念念不忘者屈指可数。刘承学不是谪官,也不是游踪处处的行吟客,而是一位以科举入仕、由朝廷委派的官员,他的本职是协助州官处理州务兼断司法诸事,相当于州郡官的副职。在州府的长官手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并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直隶州通判级别多数为从五品和正六品,散州通判级别为从七品和正八品。
孔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一位在大明王朝边地任职的仕宦之人,刘承学在与知州联手公务的同时自然也少不了与同僚游历地方、登临山水、体访民俗风情,遇到名山胜水、奇闻趣事自然也会捉笔成文或吟哦成句。因为他骨子里还是一个文人。太子山作为“河州八景”之一自然也是他的流连之地。
太子山又称太峙山,位于和政、临夏县境内,由母太子山和公太子山组成,母太子山在东,海拔4368米,公太子山在西,海拔4183米,两山之间盘坡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临夏与夏河县的分界,是连接中原文化和雪域文化的纽带,是历代兵家设防要塞。太子山风景有两大特点:一是山麓林草丰茂,一片翠绿;二是山峰危岩裸露,晶莹透亮。而且随着季节、阴晴、早晚太阳光线的变化会变幻出不同的色彩。相传秦始皇长子扶苏,曾带兵征战于此,太子山由此而得名。
从临夏境内去太子山景区有两条道路可走:从和政县城坐车出发经买家集到牙塘村,可直达太子山主峰脚下;从临夏县城沿“双土路”向南经槐树关可直达两山之间的盘坡垭口。从诗歌描写的情景来看,作者的“旅游路线”应该是后者。因为从和政县角度看到的太子山是主峰(母太子)的侧面,而从临夏县城望去,看到的正是太子山的正面——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才能看到诗歌所描写的景象。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作者当时所描述的太子山的景象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罗列诸峰映晚晴,遥瞻独讶玉峥嵘”:此一、二句从远视角概括描写太子山峰的形貌特征并点明作者观赏的时间(晚晴)。太子山虽然有公太子、母太子两大主峰,但每座主峰之上还有锯齿状高低不同的多个小山峰,夕阳西下,这些大小山峰罗列一起,映照着向晚的晴光;后句进一步状写太子山的形貌,正因为他先是从远视角观察,所以是“遥瞻”,表明他对太子山巍峨雄壮是深怀一片敬慕之心的,他的此次游历是一次专程的“拜瞻”而不是匆匆的浏览;而太子山峰此时此刻的雄奇让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惊讶:他看到的似乎不是预想中岩石高耸的山峰,而分明是大片参差峥嵘的玉!诗句字里行间满含惊喜、激赏之意。
“风从谷口吹来冷,泉自山腰吐出清”:如果说上述一、二句是他从“远景”入手(比如未渡大夏河之前的双城附近)描写所看到的情形,那么,接下来的三、四句则是从“中景”入手,描写进入槐树关内的情形了——“谷口”,即今槐树关遗址所在的关门桥位置。此地地势高耸,宽阔的槐树关境到此因山势收拢而收窄,原本散漫的风因地势逼仄显得有些强劲,且因谷口奔泻的大夏河水已有些凉意了;进入谷口继续前行,沿途山势高峻,山间泉水纵横,清澈无比,淙淙泉水汇入槐树关河,流出关外汇入大夏河……
“露骨四时石带翠,藏阴六月雪堆琼”:此五、六句便是从“近景”入手状写太子山峰的独特景色了。太子山又称“露骨积石”——状其岩石裸露之貌,山麓植被丰茂,山间松柏四季常青,山石上绿苔如阴,一片翠绿;山峰间巨大的阴影处还藏着积雪,就是炎热的六月天也难以融化,犹如堆积的琼玉一般。
“仗尔年年防夷夏,胜似长河万里城”:太子山在民国以前是历代的“汉蕃交界”,中原王朝和吐蕃异族为争夺地盘而发生的争斗历史上从来没有停息过,直到明朝洪武三年,朱明王朝设“河州二十四关”后河州境内的“汉、蕃”之争才稍稍停歇……二十四关之一的槐树关就在太子山脚下。试想:在作者身处的那个时代,太子山的战略位置是何等的重要?在作者看来,它就像长江、黄河一样在守护卫着祖国的江山……我不知道今天的游客到此,又会作出怎样的情感抒发呢?
纵观全诗,作者从远景、中景、近景三个角度对槐树关太子山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写,寄寓了一个旧时代的诗人、一名肩负守边重任的地方官员的家国情怀,全诗立意高远,取景独特,对仗工稳,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散发着浓厚的文学气息和积极高亢、炽热浓厚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