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州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常天平
河州泥塑,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和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在临夏市博物馆内收藏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人头彩陶器盖,属于新石器时期。若论保存最具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可上溯到炳灵寺石窟的开凿兴建。从西秦至唐宋元明等朝代更迭的历史中,随着炳灵寺石窟不断开凿扩大,河州泥塑(雕塑)艺术也一步步成长、壮大和成熟,在千余年的时间长河中,不断创新变革,逐渐形成了河州泥塑独特的艺术形式。2011年,河州泥塑被列入临夏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批优秀的泥塑艺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一如既往地延续着河州泥塑的非遗传承之路。
“河州泥人”常天平,是当代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典型代表,现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副高级雕塑艺术师,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技艺传承人,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临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他自幼酷爱美术,1983年拜当地民间艺人积石山系泥塑的第五代传人戚永武为师,专攻民间手工艺绘画、泥塑,后又多方拜师求艺,不断提高泥塑技艺。他的泥塑作品题材丰富,取材立意极为广泛,内容包含民族民俗、农耕文化、工匠文化、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村记忆的生活场景,泥塑人物造型神情生动,别具一格。作品小到玩具、摆件、生活器具,大到古典建筑、农家院落、风景名胜、鲜活的生产与生活场景、民俗场景等。特别是古河州古朴的农耕文化、多彩浓郁的田园生活、璀璨的民族民俗风情、乡土民居和生产生活场景等是他特别关注和创作的题材,更是他泥塑艺术的亮点,创作完成的一件件古朴生动且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成为临夏各族人民的乡村记忆和浓浓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