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B

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我州全力打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攻坚战 2021年05月14日

广河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

临夏县掌子沟乡白土窑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积石山大峡调蓄水池全貌

已建成的永靖中学

建成后的和政县吊漫路

本报记者 马麒 张姝 史有东

村村通了水泥路、群众告别看病难、农田用上高科技、学子上了好学校……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全州各族儿女来说,是看得见也是摸得着的幸福。

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历史性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将是“十四五”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我州深谙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大力推进道路建设、医疗服务、农田水利、教育民生等一系列群众得实惠、惠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州打响了一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攻坚战。

补齐道路短板 走向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一座现代化城市,畅通的道路不可或缺。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位置,高度重视“四好农村路”建设,紧密安排部署,强力稳步推进;州县交通部门抢抓国家支持“三区三州”、建设“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着力打通“对外大通道”和“最后一公里”。

至今,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772.7公里,124个乡镇和111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100%通沥青(水泥)路和通客车目标。

我州交通部门以建养并重为基础,不断健全完善管养体系,把公路管理养护作为巩固建设成果、提升道路服务水平的重要任务来抓,与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

在广河县高家至水泉路附近检查道路的祁家集镇李家湾村村民马小华,是通过公益性岗位应聘到该路段的护路员,他负责日常保洁和小型养护工作。“政府修了这么好的路,现在我又成了护路员,我一定要养护好公路。”马小华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广河县,有千余名像马小华一样的护路员,活跃在一条条乡村公路上,“拂尘除垢”“梳洗打扮”,让公路美了颜值,惠了百姓。

“我们逐年加大养护经费投入力度,并积极推广实行‘公司+农户’管养模式,通过开发护路公益性岗位、组织村民自管自养等方式,加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力度,全州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做到了‘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州交通局负责人如是说。

如今,农村公路从以往建设为主的发展模式,正向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协调发展转变,尤其是建立完善了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长效机制,安全、畅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公路向我们缓缓走来。

补齐医疗短板 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在东乡县人民医院“东乡县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项目办公地,医院负责人正通过视频与龙泉镇村医交流。据了解,该平台是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部署下,厦门市湖里区投入500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建立的,配置了远程会诊大屏和数据展示大屏、巡诊车、村医远程一体机等先进设备,实现了厦临两地优势医疗资源互联互通共享。

“平台的建立,对完善县、乡(镇)、村三级远程诊疗网络意义非凡。如今,厦门市各科室专家能通过县远程医疗中心,对患者进行远程会诊,乡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医疗健康信息建档、定期健康体检等多项服务。”县人民医院负责人说。

东乡县医疗健康平台的建立只是厦门市对我州基层医疗机构帮扶的一个缩影。如今,厦门市通过实施“微医”项目,建设“互联网+健康扶贫”基层医疗保障体系,已助力我州建设完成7个县、86个乡镇卫生院、716个村卫生室“微医”诊疗中心,8个县级智慧医疗中心。

建立完善州县乡三级医院东西部协作长效机制仅仅是补齐我州基本医疗基础设施短板的部分举措。加强乡村医疗队伍建设,提高从医人员专业化水平;完善医疗设备配备,改善医疗硬件条件……

“如今,我州还存在农村医疗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人员缺乏等突出问题,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是我们目前乃至今后工作的重点。”州卫健委负责人说。

补齐住房短板 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为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我州从多方发力出实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满足生活困难群众需求;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幸福感;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在推动住房回归“住”这一本质的同时,也让群众住得安心、住得放心。

东连兰刘公路、西接折达路,沿县城外环路驱车5分钟便到了刘家峡镇城北新村。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北新村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干净整洁,鳞次栉比的一栋栋新房与不远处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园相互辉映。

易地扶贫搬迁让永靖县东西山区12个乡镇、35个村的1123户村民走出大山,住进二层小洋楼,变成了刘家峡镇的居民。

村党支部书记崔海洋介绍说,通过库区移民和易地搬迁,解决了东西贫困山区群众以往“吃水难、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使他们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恶劣环境,从土坯房搬进了“小别墅”。

面对幸福的生活,从杨塔乡赵山村搬下来的村民姬廉彪高兴地说:“现在交通条件好,无论是购物、办事,还是出行都非常方便。我在桃园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元。”与姬廉彪一样,村里的很多人不仅住上了新房,而且在村里的产业园、合作社、扶贫车间就近务工,因此他们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城北新村是我家,生活不比城里差。”

补齐饮水短板 饮水安全惠民生

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汩汩地流向千家万户,一张张笑脸写不尽发自内心的喜悦。我州把解决好群众安全饮水作为底线任务,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全面打响人饮“清零”攻坚战,打通了群众安全饮水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喝上了“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

“我们现在做饭、洗衣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喝水不愁,再也不用跑到别处拉水。”家住积石山县安集乡苟家山村苟家社的村民苟永胜,一边说一边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喷涌而出。“活了大半辈子了,真没想到我们现在能像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了。”他那一口焦黄而不全的牙齿,就是几十年来喝苦咸水留下的印记。

苟永胜的家在山顶上,虽然家中拉通了自来水,但一到冬季,管道受冻,就会发生断水现象。“冬天,我只能从山顶跑到山沟去担水,一个来回就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担心冬天断水了。我们一家人都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水通了、路修好了、房子盖好了,还养了羊,生活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苟永胜的老伴胡成秀特别高兴地讲。

有了水,苟永胜在家修建了浴室,“以前缺水的时候,洗澡只能用湿毛巾擦一擦,现在随时都能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州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州8县市成立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和村级水管员,对人饮工程进行日常管护;对出厂水开展日常检测,保障了供水安全,彻底解决了农村供水‘最后一米’的问题。”

补齐教育短板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临夏市南龙镇罗家湾村的河州中学项目建设现场,重型运载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正在进行基础工程的施工任务,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据悉,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69.27亩,估算总投资5.26亿元。包括教学综合楼、实验行政楼及地下停车库、学生食堂等。目前,整个项目正处于主体施工阶段,教学综合楼、教师公寓楼、地下车库等预计5月底完成主体封顶,进入砌体抹灰阶段。该项目甲方代表马志英告诉记者:“河州中学可容纳4000名学生就读,内设80个教学班,该项目的建成将有效缓解全州高中教育入学压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河州中学项目是我州补齐教育设施建设短板,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文旅学院、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一所所标准化的学校拔地而起,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力度的加大,不断为我州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州各级干部职工锐意创新、埋头苦干,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加快,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乡村振兴的出彩画卷,迎着和煦之风,沐浴着温暖阳光,正在河州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