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B

抬水·挖井·品甘甜 ◇赵东风 2020年12月05日

(接2020年11月26日4版)

我家抬(挑)了十年水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自家院子挖了一口井,彻底告别了“吃水难”,解除了我们的“负担”。这在当时,既是我们家中的一件大事,又是一件幸福事,我们十年间梦寐以求的一个美好愿望终于实现了。

我家挖井成功的事实再一次证明,我家的所在地是可以挖井、也能挖成井的。而我家迟迟不挖井应该有经济紧张,劳力、技术缺乏,安全等综合因素,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受民间观念的影响和对安全问题的顾虑。那时,农村似乎有一个民间讲究,就是不能在自家院子中挖井,即使要挖,也是在“庄窠”外大门前或在屋后的园子中挖,好像在院子中间挖井会破坏“风水”等等。至于传说是否有实证,我不得而知,但偌大的庄子只有两口井,这确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那时,我们庄上有七八十户人家,分为上下两个生产队。在两个队的大致分界处有一口公用井,另外有户人家的后园子里有一口私家井。公用井离我家较远,去公用井抬水和去“大河”抬水的远近差不多。由于公用井井台年久失修,打(拉)水的人多了,水从桶中溢出来,使井台周围变得泥泞,甚至有些浑浊的泥水又倒流入井,让人觉得不干净。因此,我们一般都去“大河”抬水,实在不行也去私家井“求情”抬水,但那样很不方便,也很难为情。后来,国家政策宽松一些了,“落户”到下队的三外爷(外公)因懂土木建筑,带领一些人搞些小工程,有技术、有人力、有设备的优势和条件,就在家中厨房门前挖了一口井,我们就去三外爷家抬了两年水。那时,我很羡慕他家能有自己的水井,更盼望自家也能有口水井。

我不仅盼望有口水井,更希期自来水。在我小学五年级时,母亲领我到州医院看病,在外爷家住了一段时间。不知为什么,小舅要去相邻的甘肃光学仪器厂磁带机分厂的水房挑水,我也跟去水房第一次见到了自来水,清水从水龙头如柱般地喷流而出,在水桶里哗哗地冲起白色的水泡,飞溅着细微的水雾,我感觉脸上湿漉漉的、冰冰凉凉得特别爽快。那时,我在幻想要是哪一天我家能用上自来水那该多好啊!

我家挖井既是“机缘巧合”,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成果。在县城上班的父母认识一个以打零工为生、我们叫“王五儿”的单身壮汉,时不时主动给我家做点活,“蹭”碗饭,一来二去很熟悉。有几次他说会挖井,撺掇我家挖口井,表示只要管饭就给挖。起初,父母担心安全问题没答应。在他的执意下,父母又去向三外爷请教,得到肯定才下定挖井的决心。同时,姐姐刚好高中毕业,几位身强力壮的同学听说后也表示要帮忙,这更加快了我家准备挖井的进程。

最终,我们选择在厨房门前的一棵苹果树旁挖井。挖井的那段时间,我家可谓是全家总动员,既兴奋又担心。奶奶和姐姐的主要任务是烧水做饭,父母下班后做饭的做饭、拉土的拉土,我和弟弟放学后也忙前忙后。那段时间,我们非常兴奋,憧憬着不再抬水的美好日子,父母则更多的是担心,担心最后挖不出水,也担心安全问题,天天检查提醒王五儿一定要垂直向下挖,井洞千万不能有偏斜。刚开始的几天,大约一丈深的白土层挖的比较快,到沙卵石层后,进度就明显慢下来了,越到后面,父母越担心,督查上面拉土的人和洞底挖沙的人要认真观察洞壁,一旦发现异常,一定要先把人拉上来,千万不能马虎大意。

随着洞深接近预估的三丈多出水的深度时,我们每拉上来一桶沙石,就要详细观察沙卵石中的湿度变化,并反复地、急切地问下面的人:“见水了吗?”当王五儿挖开一个较大石头,看到有明显的渗水,传上来“出水了”的声音时,我觉得那就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我家“天大的”喜讯,我们高兴地几乎跳起来,半个多月的“奋战”就要大功告成了。等到有明显的积水后,我们郑重地量了一下深度是三丈一尺。接下来的两三天,我们又向下挖了两尺多,就开始“静水”,即等水多渗出些后,一边搅动渗出的积水,一边将浑浊的泥水拉上来倒掉,直到拉上来的水没有明显的泥土浑浊,然后洒了几斤食盐,再约定三天不动水,让水“静下来”。

在“静水”的那几天,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好几次想打(拉)上来一桶水尝尝,都被大人们阻止了,说第一次“静不好”,以后水就不清净。因此,我不时的要蹲到井边向下探望,仔细观察井水的情况,看到犹如镜面泛着亮光,静静地躺在井底的那洼水时,感觉很幸福。终于,“静水”的日子到了。那天上午,我们第一时间打上来第一桶井水,看到水清澈透明,就不由自主地舀起来喝,就像品尝美酒般品尝井水:那水冰凉冰凉的,似乎比平时抬的“泉水”更清凉,更沁人心脾,虽然还有一点未完全褪去的淡淡的咸味,但我觉得无比甘甜,那是终身难忘的味道。第二年,我们又攒了些钱箍了井口,修了井台。再后来,我们还买了水泵下到井里,一拉开关就能将水抽到水缸,也算是用上了“自来水”。

参加工作后不久,有次我和两位同学到北塬给一个同学家帮忙干农活,第一次喝到了传说中“飘着羊粪蛋”的“窖水”。喝第一口的时候,明显感觉有股泥土味儿,喝了之后,一整天似乎有种肚子涨涨的感觉。再后来,我了解到了国家鼓励和支持雨水集流工程的政策、做法和成效,也看到妇联等部门积极倡导,为我州北部山区捐建“母亲水窖”的报道,才真正感觉到小时候父母给我们讲的那些事不是哄我们,不是传说,而是实情,这更让我觉得我家井水的甘甜,觉得出生在有水的地方是多么幸运啊!

水是生命之源。为了有水喝,我们抬水、挖井,费过力,下过苦,有过抱怨,有过期望,更有美好愿望实现后的喜悦和幸福。现在回想,小时候抬水、挖井的经历,不仅解决了自家的“吃水难”问题,也有回味无穷的乐趣,更在长期的抬水过程中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同时强健了体格、锻炼了意志,无形中培养了不怕困难、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而这些更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当我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讲出“撸起袖子加油干”“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金句时,我真是感同身受,觉得亲切、务实,朴素又富有哲理,平实却充满力量。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对于个人来说是迈向成功的箴言,对于国家来说是创造伟业的信言,对于民族来说是实现梦想的宣言。如今,随着国家日益富裕强盛,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党和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把“安全饮水”作为“两不愁三保障”的其中应有之义,使无数山区贫困群众彻底告别了“吃水难”,吃上了通往家家户户的干净的自来水。我想他们一定是和我一样品到了水的甘甜,发自肺腑地道出了“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