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B

邵洵美说张爱玲 2020年09月07日

◇陈子善

凡读过张爱玲长篇小说《小团圆》的,大概都会记得小说中写到的老作家向璟,研究界一般认为“影射”邵洵美。《小团圆》中带有“影射”意味的人物邵之雍(胡兰成)、汝狄(赖雅)等与张爱玲关系密切的自不必说,汤孤鹜(周瘦鹃)、虞克潜(沈启无)等,张爱玲也都见过面。那么,张爱玲见过邵洵美吗?

邵张至少有一面之缘,已由另一位与张爱玲见过面的前辈作家施蛰存的回忆所证实。1943年12月至次年3月,任教厦门大学的施蛰存回沪省亲。他后来回忆道:“我从内地到上海去拜访柯灵和傅雷,他们都提到了张爱玲,认为她的小说写得非常好。有一次我到朋友家吃饭,遇到了张爱玲和胡兰成。当时她非常年轻。”(张英《访上海作家施蛰存等》)

这里所说的“朋友”不是别人,正是邵洵美。1999年6月8日我陪同李欧梵先生访施蛰存,他老人家明确告诉我们:“与张爱玲见过二次面。一次在沦陷时期回上海,邵洵美请客,张爱玲也来,穿中国缎子的绣花旗袍,很特别。”

也就是说,邵洵美当时设家宴请客,施蛰存和张爱玲等均在座。施蛰存、邵洵美都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名家,后起之秀的张爱玲这次赴宴,是有点象征意义的。但施蛰存并未写到邵洵美对张爱玲有何具体看法,事实上邵洵美对张爱玲有过评论,只不过一直不为人知,过了七十多年之后终于揭晓。

1944年7月,徐州《淮海月刊》革新版出版,该期发表了张爱玲的散文《谈画》以及沈启无、沈宝基、南星、路易士、傅彦长、林徽音等在沦陷区的新文学作家的诗文,胡兰成也写了《记南京》(文中引用了张爱玲评流行歌曲《毛毛雨》的短文,我在九年前已撰《张爱玲说〈毛毛雨〉》介绍)等文。但是,直到最近,我才注意到该期《淮海月刊》还发表了编者倪弘毅以“房紫”笔名发表的长篇散文《徐州·南京·上海》。文中详述了他从徐州到南京和上海拜访文坛名家组稿的经过。他到上海后曾两次拜访张爱玲,第一次见面结束时,“我请她写稿,请她指教,出乎意外的她都应允了”。那就是后来在《淮海月刊》刊出的《谈画》。他又由胡兰成引领,拜访“现代派”作家邵洵美。邵洵美“说到写文章的事,他说有好多时不写了。他并不以老作家来倚老卖老,语句多豪爽不羁,有他好的一面”。接着,话题就转到张爱玲:

“邵忽又说到张爱玲的文章,他口口声声说张的文章比他自己还要写得好,说她有前途,有无限止的材料可以写,可以与中国的名作家‘共入不朽’。他搬出许多外国作品,外国作家来与张比较,我不懂西洋文学,所说的名字都记不起了。”

虽然倪弘毅没有记住那些外国作家的名字,但我想邵洵美应该会提到张爱玲喜欢的毛姆和斯特拉·本森吧?邵洵美虽然没有留下关于张爱玲的文字,但倪弘毅记录的这段谈话已颇为传神。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邵洵美对张爱玲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把张爱玲置于中外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加以考量,不吝赞美之词。

张爱玲上世纪40年代登上上海文坛后,老一辈作家对其有所肯定的并不多,除了旧派的周瘦鹃、新文坛中的傅雷和柯灵等屈指可数的几位,大概就是邵洵美了,十分难得。

——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