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B

羌人领袖无弋爰剑 2020年07月15日

●文/王文元

一段传奇,至今扑朔迷离!

一位英雄,千里逃亡,上演惊人逆袭!

他是秦人奴隶,西逃过黄河,靠着种地,成为河湟地区最早的开发者,他的子孙们建立起了150个部落,遍布青、川、甘、陕、宁、藏、新等地。以致到了后世,凡有羌笛声处,皆有其子孙。

他就是西周时期的无弋爰剑。

神秘的无弋爰剑

无弋爰剑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物,曾是秦人的奴隶,后来逃亡到河湟地区,成为当地一羌人部落的首领,因开发河湟而遗福后世。

《汉书·西羌传》中记载了无弋爰剑的史迹,但是记述很简略。现原文照录如下: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岩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与劓女遇于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遂俱亡入三河间。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爰剑尝为奴隶,故因名之。其后世世为豪。

这是无弋爰剑从一个逃亡奴隶到成为河湟地区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大体过程。

细细读来,这个故事有许多值得考量的地方。先从名字说起,无弋是奴隶的意思,爰剑则是他的名字。据今人从古代语言发音特征考证,爰剑是有文化的意思。可见,无弋爰剑是一位有知识的奴隶,这也符合他后来的所作所为。

关于他的部族,这段信息中记载很简略,“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这句话非常含蓄,没有提到他的具体部落。那么,无弋爰剑究竟是羌戎的哪一支呢?有人分析,他很可能出自义渠戎(其中心在甘肃宁县)。也有人说,无弋爰剑出自大荔戎(陕西大荔一带)。还有人推测,无弋爰剑是秦人俘获的东方六国的战俘。

无弋爰剑生活在秦厉公时代。秦厉公约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443年在位,为东周时期的秦国君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纷乱的时期,秦厉公也是东征西讨,多次和羌戎部落开战。史书中有几处记载值得关注。秦厉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秦厉公以兵两万伐西戎大荔(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秦厉公三十三年(公元前444年),派兵征伐义渠,俘虏其国王,但义渠并没亡国。大约在这个时候,义渠戎国的无弋爰剑被秦军俘虏。故有“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之说。

义渠戎远古时期就活动在今甘肃、陕西和宁夏一带。大约公元前600年时,其疆域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王都在今甘肃宁县境内,可以说,占据“泾水以北”大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和秦人一样,这也是一个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部族,从单纯的游牧发展到了半农半牧。

从无弋爰剑有文化、懂耕种、会管理等多项特长来看,他在义渠戎国中应该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从他的逃亡线路来看,无弋爰剑对河湟地区也有所了解。

追兵洞口放火,谁知窜出一只“老虎”

河湟地区其实称为河湟区域更为确切一些,指的是黄河、湟水两条河流包围的地方。具体而言,指甘青两省交界之地,大致包括青海境内湟水谷地、甘肃临夏、甘肃兰州的部分地域。从文化角度考量,河湟区域的辐射范围不仅局限于甘青交界地区,还应该包括河西走廊、宁夏一部分、黄河上游九曲地区。

此时,河湟区域在战国秦长城之外,小部落林立,主要以放牧射猎为生,农耕技术非常落后,可以说是化外之地,非常适合隐身藏匿,耕田种地。

无弋爰剑觉得义渠戎显然不能去,那里秦人的势力比较强,东方六国比较陌生,也不能去,只能向着他半生不熟的地方去。一来认识他的人少,二来秦人的势力比较弱。

当时,甘肃中部除了秦人所占据的地方外,就是羌戎之地了。为躲避秦人的追兵,他只能向更西的三河间,即今天的黄河、湟水、赐支河谷(今青海贵德到甘肃玛曲段黄河)逃去。自然,这一点秦人也明白。

在秦国境内,秦人有完善的管理体系,追捕逃奴,也是基层管理组织的责任。因秦人追捕甚急,走投无路之下,无弋爰剑躲入一山洞之中,才躲过一劫。不过,后来在羌人的叙述中,无弋爰剑的这段经历被说得非常精彩,加了不少的神话色彩。

传说,无弋爰剑躲入山洞之后,秦人追兵随后而到,将山洞口堵死,而且还放了一把火,试图熏死他。谁知,秦人点燃柴草后,火焰浓烟形成了一幅斑斓猛虎的图案,阻挡火焰向山洞中燃烧。这下,追兵惊呆了,只好草草收兵,无弋爰剑逃过一劫。

追兵退去后,无弋爰剑继续西逃。他要去的地方是三河间。这个地方是古羌人的发源地之一,为河关以西千余里的范围。河关即今天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可以说,无弋爰剑大体沿大禹治水开通的线路逃亡。

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打通了从“西倾——朱圉——鸟鼠——太华”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大致走向是,从今天临夏甘南交界处,经渭源、甘谷,沿渭河通往关中平原的道路。古往今来,这条道路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动脉。

将河湟地区带进了新产业时代

在逃亡的路上,无弋爰剑遇到了一位羌人女子。这位女子的鼻子被坏人割掉了,处境很悲惨,两人都是苦命人,就结为夫妻。有人认为,这个女子并不是羌人,而是中原女子,因为劓刑多是秦人的刑罚,商鞅变法时期,就对反对派实行过劓刑。

他们继续逃亡,来到河湟地带。这里生活着大量羌人部落。为了掩盖没有鼻子的缺陷,无弋爰剑的妻子就把头发放下来,将面部遮挡住,当地羌人也学着她的样子披发遮面,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风俗。

无弋爰剑虽然曾为秦人奴隶,但他懂得耕种。而此时,河湟地带的各个羌人部落多是以狩猎为生,五谷非常少。于是,某个小部族就推选无弋爰剑为首领,他们“共畏事之,推以为豪”。从此,河湟地带进入新的产业时代,无弋爰剑教羌人学会放牧耕种、修建房屋等先进生产方式,逐渐吸引了各个部族前来依附。后来,他的子孙世代为羌人部落的首领。

秦人势力逐渐西进。战国时期,秦人灭义渠戎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在甘肃临洮设立了陇西郡。在秦人之前,此地生活着一个罕羌侯的古羌人部落,秦人西进,灭罕羌侯,在侯邑设立了枹罕县,其地大体在今临夏双城一带。甘肃临夏被人们称为“河湟雄镇”,在历史上名为河州、枹罕。

无弋爰剑死后的数百年间,羌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汉代时,西羌族种有先零羌、参狼羌、研羌、烧当羌、锺羌、白马羌等150种,活动于河湟、洮、岷、迭、宕至赐支河曲一带,其中锺羌就有10万人。汉王朝曾多次征伐,将归附羌人安置在狄道(今临洮)、安故(今临洮、渭源间)、氐道(今礼县、武山间)、羌道(今宕昌)及金城、汉阳、安定、陇西郡等陇右地区。

可以说,无弋爰剑的子孙建立的部族种落,在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地带,形成许多非常大的势力集团,其后代子孙遍及青、藏、陕、甘、宁、川、新等地区,并世代为诸羌首领,在西部民族史上影响深远,以至于凡有羌笛声处,皆为其子孙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