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B

用心感受布楞沟村的“春天” ——甘肃日报社记者蹲点采访布楞沟村活动侧记 2020年06月29日

本报记者 马瑞鹏

6月17日,在省城兰州,由甘肃日报社组成的采访组,坐上了驶向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的采访车,开始了为期4天的蹲点采访。

此次蹲点采访记者们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题,重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路,认真记录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光辉政策在甘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指引下,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各项成绩,以及2600万陇原儿女对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感恩之情。

东乡县布楞沟村位于布楞沟流域最东面,曾经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小山村,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等在这里尤为突出。由于干旱少雨,广种薄收,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来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七年时间过去了,这个记载着总书记扶贫路的布楞沟村今非昔比!

“变化需要参照,以前村里是怎样的局面?”甘报农村部副主任王朝霞问道。

“昨天咱们参观了村史馆,我对那个水窖印象很深。老支书说吃水难,到底有多难?”记者杨唯伟是名年轻记者,第一次接触水窖的她对当年的吃水问题相当感兴趣。

“布楞沟村以前有六大难。吃水难,要么喝雨水或者河沟里的盐碱水,要么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行路难,全村都是土路,又窄又陡;住房难,八成以上群众住的是土坯房;上学难,村里当年只有一个教学点;看病难,没有村卫生室,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得到9公里外的乡卫生院;收入难,绝大多数村民不识字,没有一技之长。”布楞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陕斌杰如是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及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乡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在布楞沟流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7年间,布楞沟村建成了村办公楼、卫生室和小学、幼儿园,还建成了易地搬迁安置点,56户村民全部搬进了崭新的砖瓦房。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收入难一个个都得到了彻底解决。

变化多不多、大不大,关键还要老百姓来说,采访组的队员又花了两天时间,逐一入户采访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交流过的群众。

“您还记得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楞沟时的情景吗,那时候和现在相比村里的变化大不大?”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3年2月3号,天气很冷。习近平总书记来的时候还是土路,尘土都能把裤脚漫掉。总书记还跟老支书开玩笑,最大的书记和最小的书记能碰个面真是不容易啊!”村民马麦志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情景印象特别深。七年时间过去了,他的土坯房已经被列为村史馆。“不能忘了过去的苦日子啊!总书记当时就问了许多我们的实际困难,也嘱咐我们要过好日子,现在这新屋子住上了,吃水行路也都方便了!”

“这次采访,让我对布楞沟村七年间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作为媒体记者,每当走进贫困户家里、站在基层干部身边,我都会深切体会到:这些看似寻常的工作,都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级干部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更离不开全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般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奋进的努力。我们一定要践行‘四力’,用我们笔尖和镜头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讲好布楞沟发生的巨大变化、讲好来自基层一线的脱贫攻坚鲜活故事,既深入反映全省人民生产生活的不断改善,又充分展现陇原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记者王睿君告诉记者。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采访组队员来到布楞沟村村委会隔壁的小学,在这里结束了为期4天采访。一阵阵歌声从校园的广播站传出,面前是脱贫群众一张张质朴的笑脸,身后是孩子们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对于采访组的每一位记者来说,广播里的这首歌成了这些天感受布楞沟村变化最生动的写照。